急救夜市:把“救命课”搬进夜生活,让知识成为“城市安全网”
发布时间:2025-09-10

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全国多地的夜市、广场、校园里,

一群特殊的“摊主”支起摊位:

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

只有心肺复苏假人、

AED训练机和急救知识展板;

没有嘈杂的叫卖声,

只有志愿者们耐心指导的讲解声。

各地采用

“急救地摊”“急救夜市”

这种最接地气的方式,

将“救命技能”送进千家万户,

掀起了一场全民学急救的热潮。

安徽太和

八年坚守 生命灯塔

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公园一隅的“急救地摊”总被围得水泄不通。摊主吴磊和刘静夫妇——太和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办公室副主任和急诊科护士长,已坚持摆摊8年,超10万人次。他们的摊位上,心肺复苏假人、海姆立克法演示道具一应俱全,志愿者们手把手教市民按压频率、开放气道、AED操作流程,甚至模拟溺水、心梗等突发场景。

据《人民日报》报道,接受过吴磊夫妇培训的学员已成功施救20余名溺水、突发心梗患者。2025年8月,太和县中医院更将急救科普升级,联合120急救中心在翰林广场开展多学科联合义诊,现场演示骨折固定、创伤急救,并设置心肺复苏实操区,吸引数百名市民参与。

四川成都

急救课堂 创新普及

在成都玉林西路的夜市里,46岁的退伍军人李春亮的摊位格外引人注目。摊位上摆放着AED训练机、心肺复苏假人,而他本人正跪在地上,手把手教市民按压技巧。“每轮培训20分钟,我得重复跪姿上百次。”李春亮说。自2024年11月开摊以来,他已“出摊”115次,培训超2000人,还同步开启网络直播,制作教学视频上传短视频平台。

为提高效率,李春亮在假人身上安装感应装置,按压得分实时显示在平板电脑上,让学习更直观。他的坚持感动了无数市民,有学员在留言中写道:“以前觉得急救离自己很远,现在才知道,关键时刻真的能救人一命!”

湖南长沙

繁华商圈 生命教育

9月7日傍晚,长沙雨花区德思勤商业广场夜幕降临,霓虹灯亮起,一个特殊的“摊位”吸引了往来市民的目光,这里没有商品陈列,只有心肺复苏假人、AED训练机、急救知识展板,以及一群身穿红十字会制服的志愿者。这就是长沙市红十字会与雨花区红十字会联合打造的“急救地摊”,以最接地气的方式,将“救命技能”送进城市夜经济。

志愿者的吆喝声引来不少市民驻足。活动现场,红十字师资志愿者详细讲解了心肺复苏(CPR)的操作流程、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气道异物梗阻的急救技巧。市民们在模拟人身上反复练习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志愿者则穿梭其间,逐一纠正动作,耐心解答疑问。现场气氛热烈,不少市民学完一种技能后,主动要求学习其他内容,甚至有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参与,将急救知识融入亲子教育。

2025年夏秋,“急救地摊”“急救夜市”在全国多点开花。医务工作者、退伍军人、救援队队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摆摊行列,甚至开启直播、制作短视频,让急救知识突破时空限制,触达更多人群。急救地摊的“出圈”,折射出公众对急救知识需求的爆发式增长。

 

创新急救 全民守护

据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高达103万例,每分钟就有2个中国人因心脏骤停而死亡,87.7%的猝死发生在医院外院外抢救心跳骤停的成功率最高不超过1%。心脏骤停大多发生在公共场所,在急救的“黄金四分钟”内,专业救援往往难以迅速抵达,这时急救的重点和难点都在现场的医疗设备和普通群众,第一目击者的正确施救,是延续生命的关键。

作为急救医疗服务行业全产业链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薪火医疗N系列AED通过技术创新,让急救实现真正的急救人群“零门槛”,传统AED的语音提示常因环境嘈杂或使用者紧张而失效,而N系列采用“语音+动画+文字”三重引导模式,即使在黑暗或喧闹环境中也能清晰指引操作。在心脏骤停的生死关头,每一秒都至关重要。N系列采用开盖即开机的模式,提升了急救的效率,为患者争取了更多时间和可能性。

这个夏天,急救地摊的灯光,照亮了城市的夜空,也点亮了无数人对生命的敬畏。下一次,当你路过一个“不卖货、只教技能”的摊位时,不妨停下脚步,学上两招——因为,你学会的每一个动作,都可能成为他人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同时,这个周末恰逢9月13日是第26个“世界急救日”,我们也呼吁更多人加入其中,提升市民的自救互救能力,将“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社会理念传递到更多人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