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背后:一场关于AED的“认知突围”
暑期成为各行各业集中开展急救培训的关键窗口期,由于高温季节和学生假期带来的时空场景转换,形成了意外事件的风险峰值。国家倡导全民应急救护能力建设,教育部也将急救培训纳入中小学暑期社会实践必修课,系列政策直接催生了教育、医疗、公安等行业的培训需求;交通、旅游、文体娱乐等面临客流高峰的行业,也将急救培训纳入刚性风险管理体系与履责范畴,通过提升员工应急处突能力优化服务保障链条。这场看似集中爆发的培训热潮,实则展现社会对生命教育的重视:
1校园行动:教师与学生成为传播者
8月25日,云南临沧市临翔区红十字会联合走进校园,为133名教师开展“急救知识进校园,守护生命伴成长”主题培训,专业师资团队聚焦心肺复苏(CPR)、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及海姆立克急救法三大核心内容通过理论与实操考核锤炼教师急救技能。
2医疗系统:从培训到实战的闭环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院前急救科青年志愿服务队,在暑期开展两期生命卫健康科普培训,包括心肺复苏、AED、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培训。
3公安系统:科学施救演练
杭州铁路公安处组织开展“心肺复苏(CPR)+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操作”应急救护培训。参训民辅警通过系统学习与实操演练,进一步掌握急救技能,切实提升民辅警应急处置能力,以实际行动为旅客平安出行保驾护航。
4旅游景区:实战保障安全
8月27日,重庆涪陵区江东街道与辖区御泉河景区共同组织了一场综合性的应急救援演练及急救知识培训活动,旨在提升景区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和工作人员的急救技能,切实保障游客生命安全。
......
这些急救培训背后,是一个正在觉醒的共识:急救不是医护人员的“专利”,而是每个普通人都能学会的“生存技能”,急救培训正从“专业领域”走向“全民必修课”。尽管暑假培训成效显著,但现实数据依然严峻:
普及率参差:据统计:美国公众基本急救知识普及率高达89.9%,接受心肺复苏培训的人口占25%,日本仅中学生急救知识普及率就达到92%,而中国群众受过急救培训的比例不到1%。
AED配置短板:以贵阳为例,截至2025年6月,每10万人仅配备5.2台AED,布点科学性、维护责任主体等问题仍存。
技能掌握度低:某三甲医院调研发现,仅30%医护人员能准确描述AED使用流程,公众更是普遍存在“按压深度不足”“频率过快”等操作误区。
薪火科普
军训女孩的悲剧不该只是舆论场的短暂热点,急救培训更不该只是季节性的"暑期限定"。当热搜退潮、关注散去,真正考验社会急救能力的,是每一个普通人在生死瞬间能否清晰判断:何时必须使用AED?如何正确使用AED?薪火医疗作为急救医疗服务行业全产业链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除了提供先进的AED,还肩负着生命教育科普的重任,我们不得不再次带大家厘清这个关键问题:
什么时候必须用AED?
当患者突然倒地,无反应、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时,需立即启动应急流程。AED会自动分析心律,若检测到可电击心律(心室颤动/无脉性室速),才会提示电击。此时按下按钮,相当于给心脏一次“重启机会”。
提示无需电击情况一:
若AED提示无需电击,此时需要看用几秒钟判断患者,如果患者眨眼了,抬手有反应,则有可能是患者恢复正常的自主心律,则立刻停止CPR按压,但是电极片千万别撕,谨防意外再次发生,此时,我们只需要守在患者身边,等候120专业人员到达。
提示无需电击情况二:
如果患者依旧无反应无呼吸,那么我们仍需要坚持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每一次按压就有可能将患者停搏/无心电活动,再次推回到可除颤心律,提升救治可能。AED也会在2分钟后再次自动分析,决定是否需要电击。
为了让更多人急救能力提升,薪火医疗N系列 AED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了守护生命的技术门槛,设备搭载7英寸高清智能彩屏,通过动态图示与多语种语音实现全流程可视化指引,实时监测按压深度、频率,即时提供动作反馈,确保施救操作精准规范。设备开盖即开机的设计,缩短黄金救援时间,全方位构建高效安全的急救过程,即使非专业人员也能完成规范施救。
薪火医疗坚信,只有当每台AED都成为流动的急救课堂,当每个公民都具备判读生命体征的能力,才能真正构建起急救圈。我们希望薪火医疗除了科技温度能守护生命健康,也与人文关怀在危急时刻迸发最强生命力。下一次危机来临时,愿我们都能成为那个“会救、敢救、能救”的人。